描写“世外桃源”的文学作品很多,而在陶渊明的手上能成名作,恰是因为在这部作品中,渗入了陶渊明自己的人生挫折带来的感叹。
通篇《桃花源记》里,没有作者对自己生活的现实的一句埋怨,而作者对现实社会方方面面的看法,已经包含其中。所以,他所说的“桃花源”具有多重意义。
“世外桃源”不存在,是虚构的。人们今天说这里是桃源的原型,明天会说那里是桃源的原型,其实不可能有原型。陶渊明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对于其他人,就不要去寻了,世上本无,哪里可寻?
就因为它不存在于真实的世间,它才具有令人向往的理想意义。桃花源的魅力在于,它并非虚幻的神仙世界,而是实实在在的有可能存在的现实生活,似乎是完全有可能存在的。只要有这样一个隔绝封闭、可耕美丽的地域,就有可能变为现实。然而,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哪里能没有税负压榨,让一群人没有干扰地宁静生活?又有怎样的办法,让一群人能长期保持没有内部颠覆性的冲突而长期和谐共处?
这都是社会生存上的难题。但是陶渊明说有,而且在文章里用了障眼法,让人信以为真。恐怕这是很高明的写法,似有似无,才令桃花源的生活更有魅力,观者更有思考,向往之情引发浮想联翩。如果说它还有所本的话,也可以立即找到它的模板,那就是《道德经》里老子设计的小国寡民的村社模式。陶先生其实在文中直接用了《道德经》里的一句著名描述,“鸡犬相闻”,暗示了他灵感的来源。
“世外桃源”是人生的抚慰和向往。桃花源的美好,被包裹在有头有尾的叙述之中,就像裹在绿叶之中的鲜香粽子。看到它,要剥开层层包裹,尝过了如玉香糯,手上还徒留绿叶让你回想。桃花源的这种美丽意象,在读者心中,自然留存得更加久长。在对桃源的描述之前,有渔人“忽逢桃花林”;在描述之后,有反复寻找而不得的余韵。陶渊明这样写下它,诚心让它如诗一般激发读者脑中持续释放着安慰剂。
“世外桃源”是对现实的批判和讥讽。桃花源中人,是现实的人,淡淡一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道尽对外面世界的失望和畏惧。读陶渊明的诗和文章,总忘不掉,他是那个曾经愤愤不平的陶县令。陶渊明的田园里、酒杯下,总有一道阴影。
“世外桃源”是对另一种人生观社会观的探求和追问。桃花源里之所以好,好就好在它没有剥削欺凌,没有物质匮乏,没有争夺冲突,没有历史,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让它变为现实,或者近似于现实呢?桃源之好,不复道矣。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对现代人来说首先是一种心境。心若浮躁,即使身处世外桃源,依然喧闹不堪,心若沉静,即使身处复杂的俗世,依然能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积极上进,热情善良,内心永远充满丰盈和温暖,这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这是一种完美的理想境界。每个人年青的时侯都有理想,每个人的理想不尽相同,但都力求完美。陶渊明用诗的形式描绘了他的理想,是否真的有,是否真的能实现,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为自己的人生描绘一种追求的场景,一种方向,一种路线。当然,这会引起一些与他有共同理想的人的一种心灵的共鸣,甚至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是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
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
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勒出了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花源村民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给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境。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