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生逢甲午战败中被割让给日本的台湾变乱时期,父亲当时率部奋力抵抗日侵,不敌而败,年幼的许地山却对这份国恨家仇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之后随父亲迁居回大陆福建。
19岁时,家境拮据,许地山开始自谋生活。21岁那年由于家道贫苦,不得不赴离家甚远的缅甸仰光任教, 在仰光的三年时间里,远离亲人和故乡的许地山,经历了种种艰辛。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正在燕京大学读书的许地山写文章、开会、演讲,在示威游行中冲锋在前,不畏强幕,成为反帝反封建的先锋战士。1919年的“五四”时期,是“人的自觉”和“个性解放”的时代。
《落花生》一文的作者是许地山,这篇文章采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这篇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要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不求回报”这一深刻的道理。
《落花生》是中国现代作家许地山的作品[1],于1922年创作。
它是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描述了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情景,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花生作者是现代作家许地山,创作的一篇记叙性散文。
作者通过朴实无华的文字,简洁明快地记叙了一家五口收获花生后的喜悦对话,自然地展现了一幅父母慈爱、儿女懂事的温馨场景。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kun),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出生于台湾台南。籍贯广东揭阳。毕业于燕京大学。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是上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1922年2月10日,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缀网劳蛛》,为其早期的代表作。代表作品有有《花》《落花生》《危巢坠简》《空山灵雨》等。
1941年8月4日,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落花生》的作者许地山(1893-1941)笔名就叫“落华生”,他取这个笔名,说明他崇尚“落花生”的精神:生长在泥土里,不好看,但是很有用,词浅而意深。作者在生活中,正是这样,追求多做贡献,做有用的人,而不计报酬。他的夫人曾回忆说:“豪华酒楼没有他的足迹,乘轮船、火车都是买普通票,喜爱与劳动人民接触,对人真挚谦虚,对名利从来淡薄。”
许地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他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花生品格的人. 在他的作品《落花生》中写到,他的父亲通过与孩子一起吃花生中,教育他们要象花生一样朴实,把自己的优点不刻意摆子他人面前炫耀,而是默默的奉献出自己的果实,这件事对他的影响很大,所以他取了“落华生”这个笔名,以次来告诫自己.
《春桃》是现代作家许地山所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作品原载于1934年《文学》三卷一号上,后收在《危巢坠简》小说集里。
《春桃》写了主人公春桃在一次战乱后的遭遇。在与结婚才一天的丈夫失散了四五年之后,她与另一个相依为命的落难者建立起了真正的感情,但就在此时她的前夫出现了,而且失去了双腿,沦为乞丐。他们在这难解的矛盾面前,几经波折,终于建立起了新的关系。促使他们结合在一起的是在共同的悲惨命运面前的相互体谅和依存。
《春桃》在艺术上显得圆润而朴实,生活情态描绘的逼真和人物内心活动刻画的细微,表现了作家的艺术功力。
上一篇:东北三省会分别是哪三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