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题西林壁》写的是什么意思?
admin
2023-06-05 01:04:09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五年的苏轼,终于重新进入了宋神宗的视线,一封手诏“人才实难,弗忍终弃”,而量移汝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

正月二十五日,苏轼离开黄州,四月二十四日,在好友刘格与和尚参廖的陪伴下,游玩庐山。在游览之前,苏轼还说起,此次为了好好放松,“发意不欲作诗”,但是,苏轼游山的消息不胫而走,所到之处,粉丝们都纷纷前来致意,苏轼也就来了兴致,脱口吟到: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初入庐山其一)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其二)

秀美的庐山高耸入云,缭绕变幻的云雾将它轻轻遮蔽,宛若一位娇羞的美女,总是不肯露出她的容颜。如果要看清这庐山真面目,还得多来几趟,方能得到她的信任,与她百般亲近。

半月之后,在东林寺长老常总和尚的陪同下,苏轼又游览了西林寺,此时的苏轼已经不再像刚来庐山时,觉得庐山“不相亲”,但却依然能感觉到她的神秘莫测。同一座山峰,同一种景物,但身处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距离和角度来观察,竟然可以看到截然不同的景象。

于是,兴之所至的苏东坡在下山之前在西林寺壁上题诗一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算是苏轼庐山之行的一个总结,在前面的诗中,苏轼说“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强调反复体验认识真相的重要性。可这次来却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强调的是要跳出局部,通观全局,从整体来认识事物的真相?

换言之,经历了“乌台诗案”生死的苏轼,通过在黄州五年的生活经历,对事物的发展和生活的感想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此时他认识到身在局中以我观物,往往因困于其中而不能通达全局。

就像这庐山,身在其中,往往见林不见山,而丝毫不能觉察出庐山之美了。

事实上,这也是苏轼的自我反省,过去之所以落得那样的下场,不就是因为自己跳不出来太过执着么,如果能看的开一些,置身事外,也许就不会有后面的事情发生了。

请,苏轼于1084年由黄州(今湖北黄冈)贬所赴汝州(今河南汝南)任团练副使,途中过九江,与友人游庐山,写了这首著名诗篇题西林璧,语言异常浅显,寓意十分深刻,借现代著名学者对此诗的评论,徐中玉评论:局中人常看不到事物全貌和真相,是由于受到认识条件限制的缘故。游国恩评论:此诗的理是局外人有时会比局中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真相。郑孟彤评论:此诗得出一个一般性结论,就是通常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宋以前的诗特别是唐诗特点是言志言情,到了宋朝,诗風以言理为特色,尤其是苏轼,用他的话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题西林壁就是典型的语浅意深,因物寓理的寓理诗。宋代写诗多寓理与宋代理学发达有关。

关于庐山,心里有些记忆,十七岁时去军校,沿長江过九江时,见南岸高处云雾迷茫中显一山峰时隐时现,船上人员告诉这就是庐山,留下深刻印象,很想去看看云雾后面的庐山真面目,中年后两上庐山,游过各景点,头脑里有零碎的印象,但形不成整个庐山的整体印象,常会因苏轼的这首诗而引起思考。

苏轼的《题西林壁》写的是什么意思?图1

刘旦宅画,

苏轼的《题西林壁》写的是什么意思?图2

明.沈周画"庐山高"图,此图是沈周41岁时为老师陈宽70岁生曰祝寿作品,以庐山的崇高比喻老师的学问和品德,庐山在江西,陈宽江西人,故以庐山高为画题有特殊意义,此画是沈周重要代表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应用未安装解决办法 平板应用未... ---IT小技术,每天Get一个小技能!一、前言描述苹果IPad2居然不能安装怎么办?与此IPad不...
猫咪吃了塑料袋怎么办 猫咪误食... 你知道吗?塑料袋放久了会长猫哦!要说猫咪对塑料袋的喜爱程度完完全全可以媲美纸箱家里只要一有塑料袋的响...
脚上的穴位图 脚面经络图对应的... 人体穴位作用图解大全更清晰直观的标注了各个人体穴位的作用,包括头部穴位图、胸部穴位图、背部穴位图、胳...
阿西吧是什么意思 阿西吧相当于... 即使你没有受到过任何外语培训,你也懂四国语言。汉语:你好英语:Shit韩语:阿西吧(아,씨발!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