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战,既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又能够极大地激励着战士们的斗志 ,绝不能仅以“聪慧”或“巧合”就囊括了,它必是多方因素的组合 。
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这种战术在我国古代战争中,运用得很多,绝不只是孤例。只是成功或者失败 ,那就要看指挥者去如何运用了。
我们就举四个战例来分析一下 。
韩信为什么要采取背水一战 ?并且为什么取得了巨大成功 ?
一,背水一战,首先就得有“士气”,不然,早就作鸟兽状逃散了。
此前,韩信已经率军渡过了黄河 ,抓获了魏豹,收复魏地,设为河东郡。接着又与张耳会合,击败代国, 活捉了夏说 ,血洗阏与。此乃锐气正盛,势不可挡。
二,背水一战,必定是敌方占据有利地形、地势,而己方别无选择 。不然, 这也就违背了战争要占据有利地形的作战原则 。
汉军要进攻赵国,必须先要突破 “井陉口”。井陉口为狭道,两辆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保持完整的队列,行军的队伍会排成数百里 。
而赵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形建造了阵营。
三,背水一战,也不能凭蛮勇,需利用对方的战略失误。
广武君认为,汉军通过井陉口,运送粮草的队伍必然会远远地抛在队伍之后 。请求成安君分派自己一支队伍,去截断其粮道。成安君则坚壁清野,拒不迎战。不出十天,汉军必不耐疲饿。然后再图进攻,必获大胜。
但成安君偏偏是一个信奉儒家学说的刻板读书人,主张正义的军队不能用欺骗和不正当的手段 。成安君好面子,认为这样不光彩,于是拒绝了广武君的建议,而采取正面迎击的战术。
四,背水一战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是激励士气。
当时在井陉口集结的赵军,多达二十万,而韩信与张耳合兵后,也才只有数万 。而这数万人中,还有不少是街肆市井的百姓,有许多还没有进行过军事训练 。这些人还没有作线经验, 甚至没有打仗的勇气 ,有可能会夺路而逃。
背水一战 ,就是不给他们留下生路,没有退路 。后方是河道,前方是敌军, 还不如拚死一战。
五,背水一战,还需要有作战的智慧和策略。
韩信故意摆出背靠河水的阵势,然后向赵军进攻,又假装失败,逃回河边的阵地。果然赵军上当,全军出动,冲杀过来。
其实韩信早已另派两千轻装骑兵,每人各拿一面红旗 ,从隐蔽的小道上山,绕到了赵军军营的后面 。
他们看到赵军营垒此时已经空虚 ,并砍掉了赵军的旗帜,插上汉军的旗帜 。赵军以为己方将领全部被俘,阵地已失,大吃一惊,于是军中大乱 ,纷纷逃跑。汉军前后夹击,大败赵军,斩杀了成安君,活捉赵王歇。
背水一战,有成功的战例,也有失败的战例
①项羽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项羽破釜沉舟与韩信的背水一战有相似之处。
一,项羽在渡漳河与王离决战前,士气正盛。
宋义怯战,四十六天军队不向前推行。项羽斩杀宋义,名扬诸侯,威震楚国。
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项羽渡过漳河后,凿沉全部船只,砸破全部锅碗(这也就是“破釜沉舟”典故的由来 ),销毁全部军帐,只带上三天的干粮 ,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 ,绝无退还之心。
②淝水之战,东晋锁定胜局。
淝水之战与韩信的背水一战的相似之处在于 :
一,东晋在决战前,已有战果激励士气。刘牢之斩杀秦将梁成和弋阳太守王咏,并折损前秦十名大将及五万主力 ,取得了洛涧大捷。又派部队阻断了淮河渡口,歼灭前秦部队一万五千人,抓获了前秦扬州刺史王显等人。
二,令敌军阵脚自乱,然后前后夹击。
当前秦军后移时,东晋军队渡水突击。绕到秦军阵后的朱序大喊:“前线的秦军已经失败了”。秦军顿时阵列大乱,四散而逃。东晋军队随即全军出动,前后夹击,大败前秦军。
马谡欲效仿置之死地而后生 ,却成为一个笑柄
马谡向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信誓旦旦能守住街亭。
到了街亭后,却见一独山,四面皆不相连。王平认为山峰不可独守,宜伐木为栅,筑起城垣,屯兵当道。况且若司马懿四面围困,断绝汲水之道,蜀军将不战自乱。
马谡不听,既不建木栅,也不考虑汲水,反而认为此乃天险。于是不做任何准备 ,并套用孙子兵法里面的“置之死后而后生” ,教训王平,认为若被魏军所围困,蜀军必士气旺盛,俯冲下山,以一当十,杀魏军片甲不留。
谁知司马懿率军围山、断绝蜀军汲水之道后,蜀兵见魏兵漫山遍野,队伍甚是严整,尽皆丧胆,不敢下山。
司马懿又放火烧山。在无水和山火的情况下,蜀军大乱,大开寨门,向魏军投降。马谡只得率残兵杀下山西逃奔,失去了街亭这个军事要地。
本人心得
《孙子兵法》云:“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又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凡事岂能因循不变?背水一战,本来就是将己方置于危险境地,如若没有克敌制胜的计谋 ,而仅仅凭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 ,那只会招来全军覆灭的结果 。
所以,背水一战,若运用得当,则可出奇制胜,成为美谈 。反之,则犹如东施效颦,画虎不成反类犬。只会成为人们的笑柄 !
我想问问马谡,你将蜀军“置之死地”,“而后生”了吗?迂腐!
韩信背水一战取胜,显然是成竹在胸,可笑有些人自己平庸,就说有才能的人成功都是运气好。
史记里写的很明白,韩信兵三万,赵军兵二十万。韩信带着兵要过井阱道打赵国,在距离井阱口三十里的夜里,韩信派了2000名骑兵,每人拿一面旗,嘱咐说:"赵军看见我败退,必然空城出来追击,你们赶紧进城,把汉旗插上“。第二天韩信交战,靠着水列阵,先在城边打了一会就开始往后跑,跑到水边列阵的地方,又接着打。天晚了,赵军看见不能取胜要回城,结果看见城上都是汉军旗帜,于是军心大乱。汉军内外夹击,大破赵军。后来有人问韩信为什么选择背水一战,韩信说人在生命被威胁时,为了求生,就会奋勇杀敌。
战胜后,韩信想继续出兵拿下燕国和齐国,请来赵国的李左车出主意。李左车说:”我是败军之将,没资格出主意,不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说下我的想法,给你做参考”,这实际就是李左车客气,根本不是评价韩信背水一战的。李左车出主意说,你用三万兵打败赵国二十万,威震天下,不如写封信给弱小的燕国,让燕国归附,燕国归附了,齐国势单力薄,必然也会跟着归附,何必劳兵去打仗呢。
至于长平之战,赵军被白起分割包围,又围困断粮四十余天,最后饿得不行了才投降,哪来的背水一战。街亭之战,马谡是想背山一战,但司马懿围山断水,一直没有主动攻击。兔子急了会咬人,跟背水一战道理一样,但假如温水煮兔子,兔子就不会那么急着咬人。另外用兵打仗本来就不是套公式,想得不全面就可能身死国灭。
暗渡陈仓是为了出奇制胜。至于龙且,本来要过河追击韩信,但大军过了一小半,韩信放水把退路给断了,龙且寡不敌众才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