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立秋啦。小编找寻了很多资料,来给大家八一八立秋各地都爱吃啥。
1、吃肉贴秋膘:清朝时,民间流行在这天以悬秤称小孩的体重,再将体重与立夏时的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叫“苦夏”。那时的人们认为,既然瘦了就需要“补”,也就是立秋时俗称的“贴秋膘”。在老北京,老百姓家要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来贴秋膘。说起北京的酱肘子最出名的还是天福号,肘子光酱制的时间就要十几个小时,非常见工夫。在《大宅门》里,也有天福号酱肘子的出场。
2、吃瓜啃秋:天津、江浙一带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
3、吃“渣”:吃罢了大肉,也得来点素的。山东、四川等地区流行立秋吃“渣”——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4、吃秋桃:在浙江杭州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来。等到除夕,不为人知地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5、吃“福圆”:立秋节气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6、吃鸡蛋:立秋这天,在我国其他地区还有吃鸡蛋的习俗。鸡蛋,性平,补气虚,有安神养心的功能。
除了吃,在古代更注重春耕秋收,所以在立秋有“秋社”。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现在有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不过小编问了问周围的小伙伴,好像在河南没那么多的讲究,那,大概还是要吃饺子吧,毕竟是个节气,也是要认真对待的呀~

中 文 名:立秋
代表寓意:秋季开始,暑去凉来
气候特点:天气逐渐凉爽,秋老虎
风俗活动:晒秋节、秋忙会、贴秋膘
风俗食物:西瓜、四季豆、辣椒
三 候: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
养 生:以养收为原则

中医认为,立秋时节其实在中医理论中仍被划为「长夏」,而长夏「湿气」当令,中医认为五行中,长夏属土,人体五脏中的脾也属土,正好相互对应。而长夏之际的气候又偏湿,湿与人体脾脏关系最大,中医观点认为「春天养肝、夏天养心、秋天养肺」,立秋是健脾、养肺的好时节。
立秋后,阳气转衰,阴气日上,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根据顺应四时的养生原则,秋冬养阴。立秋养生要以润肺为先。
推荐润肺食物
1、银耳,补气补肾
银耳被称为「穷人的燕窝」,燕窝虽补,但价格昂贵,而银耳无论颜色、口感、功效都和燕窝相似,价格便宜。银耳具有强精、补肾、润肠、益胃、补气、和血、强心、壮身、补脑、提神、美容、嫩肤、延年益寿之功效。

2、百合,清心养神
百合味甘、性微寒,归心、肺经,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润肺解渴、止咳止血、开胃安神的功效。适用于阴虚久咳,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等症状。


3、梨,生津润燥
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等功效,适用于热病伤津烦渴、消渴症、热咳、痰热惊狂、噎膈、口渴失音、眼赤肿痛、消化不良。梨是最常见的清肺食物,可以将它蒸著吃,可以煮汤,还可以捣泥成梨糕,可清肺,治疗咽喉痛,效果极佳。
4、白萝卜,清肺润喉

白萝卜是中医食疗经常选用的,生吃效果好,榨汁效果更佳。而且其中含有的辣味成分可抑制细胞的异常分裂,进而预防癌症发作,萝卜还有杀菌、增进食欲和抑制血小板凝集等作用。萝卜中含有的大量膳食纤维和丰富的淀粉分解酶等消化酶,能够有效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5、茄子,清热消肿

中医认为,茄子味甘性寒,无毒,入脾、胃、大肠经,具有清热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对于热毒痈疮、皮肤溃疡、口舌生疮、痔疮下血等有一定的治疗功效,但由于茄子性味过于寒凉,脾胃虚寒容易拉肚子的人则不宜多食,茄子具有清热活血、消肿止痛功效,每天服用蒸茄子,长期下来,可有效治疗内痔出血,对便秘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6、蜂蜜,补脾养肺
蜂蜜有润肺养肺的作用,而秋季需要的就是固护肺阴。另一方面,要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了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加重秋燥对人体的危害。比如生姜,在古代医书中就出现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
除蜂蜜外,也可多进食些芝麻、杏仁等食品,既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止秋燥带来的津液不足,常见的干咳、咽干口燥、肌肤失去光泽、肠燥便秘等身体不适症状也能得到缓解。

立秋后,在饮食上要“增酸”,以增强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气侵入。

秋燥是由燥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多发生于秋季,尤以秋分后至小雪前为常见。起初以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症状。与急性咽候炎、急性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等证表现相似。
避免秋燥应注意这四点:
第一,少吃过油、过甜、过辣、过咸的东西;饮食以清淡为主;少喝甜味饮料。
第二,多吃粗粮和富含纤维素、矿物质的东西,促进排便。
第三,多运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津液自然充溢。
第四,饮食宜偏寒凉,而温热类如羊肉、狗肉、虾、韭菜等少吃为妙。在食物上,要多喝水和一些清润滋补的汤,并适当选择吃一些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如秋梨、甘蔗、荸荠、柿子、银耳等。要少吃辛辣、油炸食物及膨化食品,因为此类食品易生燥化热,多食无益。
下一篇:宋朝岳飞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