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不拉是哈萨克族民间流行的弹拨乐器;马头琴是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
冬不拉是北亚和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族的传统弹拨乐器,音箱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瓢形或扁平,有8-10个品位,琴杆细长,两根丝弦或钢丝弦。
马头琴是蒙古民间的拉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琴身木制,有两根弦,长约一米,共鸣箱呈梯形,声音低回宛转,圆润。
冬不拉是哈萨克族.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 孔雀舞是傣族的。 人民币上有藏文,维吾尔文,是蒙古文,是壮文。希望能帮到你。
马头琴是蒙古族地区 的代表性乐器。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是民间艺人和牧民们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传统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潮尔”。
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
相传有一牧人为怀念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此得名。
马头琴是我国拉弦乐器之一,也是我国蒙古少数民族演奏器乐之一,汉语俗称马尾胡琴、弓弦胡琴等,马头琴是蒙古最具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与世界乐器中占有一席地位,也是民间艺人与游牧民族喜爱的器乐之一,它的音色柔和、浑厚、粗犷、激昂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活与草原风格。
马头琴的定弦意思为左右空弦定弦,D调定弦低音b7与4,降A调是低音3与7,降B调低音2与6,G调低音4、1,降E调低音6、3,F调是低音5、2,C调是中音1低音5等,马头琴任何调都可以演奏。
1、外形
马头琴与二胡都有较为细长的琴杆(占到琴全长的60%以上),二胡尤为细长。二者共鸣箱都较小。这是由于中国传统造型和音乐审美取向造成的。中国的民族乐器结构,其构造的科学性从前不在乐器制造者范围内。
乐器工匠们更多考虑的是乐器外观的美观,比如二胡,其瘦长的构造,就是一个标准中国人的典型体型的抽象。而马头琴虽然目前是梯形共鸣箱,可以看出,其前身潮尔,却有着倒置梨型的音箱。或者说,有点像马的颅骨的横切面。也许马头琴那个动人的传说也与此有关。
2、 弦索
弦是拉弦乐器的振动体,是声音的来源。中国民族乐器的弦索从前多由多股蚕丝绞在一起,拧成一股,二胡的弦亦如此。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改良金属琴弦基本上取代了蚕丝弦,极大地改良了二胡的高把位音质,拓宽了二胡的音域。然而,与世界上几乎所有弦乐器都不同的是,传统马头琴的琴弦是由极多根散马尾构成,它们被梳成一束,并不交叉,而是平行地拉紧在琴上。
因此,马头琴的琴弦准确地说,不是两根弦,而是两束。这之后,虽然马尾弦丝被尼龙丝(Φ=0.15 或0.18 mm)取代,然而其多弦丝组成一束弦的特征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这样的多弦丝特征几乎成为了马头琴区别于世界其他任何乐器的一个特征,也成为了马头琴独特音色的发声基础。
3、关于共鸣箱
马头琴与二胡一样,都是蒙皮面乐器。只不过二胡一般蒙蟒皮,京胡是青蛇皮,总之是蛇皮。而马头琴有蟒皮面的,有牛皮面的,甚至有马皮面的。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就在不远的过去,马头琴的制造还很不规范,没有统一的标准。另一个方面,充分说明了马头琴的主人草原牧民们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创造性。这两个方面都是少数民族乐器的共同特征。 4、 琴弓的问题
马头琴,作为中华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的一员,与二胡琴弓系统的最大区别在于,胡琴的弓毛是夹在两条弦中间,而马头琴的弓子完全在弦之外,是所谓“解放”的弓弦系统,与提琴弓形状性能类似。弓子被解放出来有很多的好处,例如最简单的,可以演奏双音,这在胡琴传统技法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马头琴的弓毛是有弹力的,所谓“硬弓”,而二胡的弓毛是较松的,所谓“软”的。另外,弓子的解放和“硬弓”有利于右手各种技巧的发挥,较之于胡琴的弓弦系统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系统。当然,解放了的“硬弓”也有其不足的一面,体现在对弓子控制问题,包括弓的运行轨迹,角度和力度,要求都较高,而且容易造成右手前臂的紧张,影响演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