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望岳》。
原诗如下:
《望岳》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释义如下:
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岱宗,指泰山。夫,语气词。齐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国家,齐国在泰山的北面,鲁国在泰山的南面。)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呢?远在齐鲁大地之外,依然可见那葱茏苍翠的峰顶。
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就是指大自然的变化。钟,聚集。阴阳,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大自然的变化真是神奇,把这些美美好的景色都聚集在了泰山,山南山北被分隔出了清晨和黄昏。
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曾,通层。眦,眼眶。)
置身山中,层层白云缭绕,让人胸怀激荡;归来的鸟儿不时飞过赏景的眼中,使人尽力睁大眼睛才能欣赏这无边的美景。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一定要。小,以……为小。)
一定要登上这泰山的山顶,再次的俯瞰,周围的群山尽收眼底,它们显得是那样的渺小。这等壮阔的景观怎能不让人激情满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句可以说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即是表达诗人的决心,一定要登上泰山峰顶,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思想境界的升华,现实生活中只要有会当凌绝顶的决心,就能克服重重困难,勇敢的迎接挑各种战,最终登上生命的巅峰。
笔者随兴一首七律//平水韵
———兴游承德兴隆山
寻幽临碣向蓬云,直上青天宣誓言。
壁立悬崖犹走兽,桥横铁索欲飞魂。
观音洞内洪恩布,好汉坡前豪气翻。
一路挥刀荆棘斩,会当凌顶定乾坤。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岀自杜甫的名篇《望岳》,原诗,《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夫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元,决毗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全文描写的是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诗中最后二句:“会当凌绝顶,一览泰山小。”写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周围的其它山峰便都在脚下了。用以形容位居峰巅等极高之处,鸟瞰四周,顿觉万物低矮渺小。借以比喻一个人要想一览众山小,就必须取得人生最高的成就或殊荣,傲视一切。而远大志向的人一般会觉得一般的理想和目标,都不值得去炫耀。
臂如,我们共产党人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类的理想社会一一共产主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扔掉个人主义抱袱,站在共产主义的高度,才能看清共产主义的宏伟蓝图和目标,从而树立坚强的革命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类实现兵产主义而努力奋斗。
应当从以下方面去理解:首先是弄明白这句话背后的意思。表面上指的是地理位置优越,可以居高临下说这句话;其背后说的是从相对角度来说,只要一方绝对超越另一方,就有条件说这句话。
其次是这个条件指的是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可以比较的主客观多个方面:从主观角度来看,在同一领域内占据绝对优势的一方,就可以向另一方讲这番话的。有形的对比中绝对有实力的一方对白手起家的人;战略谋划或者战役指挥方面,优胜者对陪练一方;尤其是思维方面的优势更加适用于这句话。如后人评说四渡赤水的毛泽东对蒋介石,常常会用到这句话。
再次略胜一筹也不宜讲这句话,因为差距不大,还达不到这句话隐喻的高度。如高考上榜者对落榜者就不宜用这句话的。
最后这句话一般情况下本人是不说的,多是旁观者或者后人评说时讲。
就像钉子塔对人说这句话可以,树对人说不宜一样。
[玫瑰][玫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话是杜甫《望岳》詩中最后的两句,是杜甫发自肺腑的呼喊。
至于站在什么地方说这两句话比较合适,我觉得:一是在泰山的南天门或中天门的房间里;二是竖立《望岳》诗碑的地方。
如果这两句话与全诗同时表达,应该是在客栈。因为杜甫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他需要仔细思考掂量。他当时是非常富有的闲散公子,他也不会与平民百姓有多少接触,更不会在广庭大众面前发表什么演说。
诗人抒发绵绵情感,豪言壮语,不一定在现场即兴发挥,没到现场照样淋漓尽致地表达。
如范仲淹根本没去过岳阳,但写的巜岳阳楼记》可以说是天下无双。咱回顾两句:“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再看两句细描:“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最后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理名言作结。所以说,诗人作诗不一定是现炒现卖,大部分是平日生活的逐渐积累。[玫瑰][玫瑰]
上一篇:情侣之间怎么称呼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