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过年习俗流传很广,之后大家都很喜欢,每年到了春节前夕,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贴对联、贴门神,为了祈福来年。那么我国最早的门神是什么呢?其实是一种叫荼草的植物。当时蚊虫泛滥,门上涂上荼草后,驱蚊效果很明显。时间长了,人们就把荼草挂在门上,用来驱邪。现在人们有的家门上挂着艾草,也是类似的作用,驱蚊虫等。所以荼草是我国的第一代门神。
在东汉时期,门神也是经常能看见,但是形象发生了改变,变成了上层是展翅的朱雀,中层是衔环的怪兽铺首,下层或雕成龙虎之状,或雕成犟牛似的猛兽。这样的门神比最初的螺蛳更有强大的保护力。
于是,门的保护神——门神也被人们逐渐的形象化和人格化。相传,在上古的时候,度朔山上住着名叫神荼和郁垒两兄弟,山上有一棵树荫如盖的大桃树,每天鸡叫时分,他们便在桃树下检阅夜出游荡的百鬼,一旦发现有鬼作恶人间,便会用芦苇做的绳索将其捆绑起来,扔下山去喂老虎,因此鬼怪都惧怕神荼、郁垒。于是人们把二人的形象刻在有“五木之精,能制百鬼”之称的桃本板上,放在自家宅门前来驱邪避祸。
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荼和郁垒,而是一个叫成庆的勇士,书中写道:“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
在门神门神的形象被换成了秦叔宝和尉迟恭。《西游记》中记载:东海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命先生打赌,触犯天条,被玉帝处以斩首之罪,唐朝大臣魏征是监斩官,龙王托梦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他在处斩的时候想办法不让魏征前去。第二天,太宗叫魏征陪他下棋,下着下着,魏征打了一个盹儿,竟然在梦中将龙王斩了。
龙王痛恨唐太宗失言,从此鬼魂不散,日夜在宫外游荡,向太宗索命。群臣们知道后,武将秦叔宝和尉迟恭便全副武装,手拿兵器彻夜守候在唐太宗的房门外,那夜相安无事,太宗大喜,但两人守门又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命人把二人的像画下来,贴在门上。
这个做法逐渐地在民间流传开来,秦叔宝和尉迟恭便成了家家户户祭祀的门神。之后门神的形象越来越多,但多为武将,如关公、岳飞、庞涓等,人们认为武将经历过生死战场,立下过赫赫战功,更能够镇住宅门,驱逐鬼怪。今天的门神不仅仅是驱魔辟邪的意思,更是一种节日的点缀,洋溢着喜庆的气息。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歌谣说:“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门神俨然是一个主持正义、驱恶护善的勇士,概括了古代贴门神风俗的基本观念,那就是渴望摆脱灾难,拥有幸福。
我是涛声依旧,很高兴可以分享! 汉代王充在他的著作《论衡-订鬼》 中引用了《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之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虽然郑玄说这段话是引自山海经,但是,山海经即玄之又玄,现在已经无法判断,这段文字的真正来源。但是通过这段文字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门神在汉代已经出现,而且至少在东汉时期,神荼和郁垒,作为门神的地位已经认可。
神荼和郁垒统治大门相当一段时间。南朝时期梁宗檩《荆楚岁时记》中有:“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这段话之中暗示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神荼郁垒作为门神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广为流传,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民间形象。
到了唐代及宋元时期,门神队伍出现了新的成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钟馗,秦琼和尉迟敬德。钟馗经常一个人出现,一个人管两扇门,以捉鬼驱鬼为主。秦琼和尉迟敬德和他们的前辈(作为门神的前辈)神荼郁垒比较相似,是成对出现的门神的形象。
总而言之,无论是神荼郁垒,钟馗,他们都是神具有着捉鬼、镇鬼的能力,可以帮助人们看家护院,驱邪护宅。秦琼与尉迟敬德,有些特殊,因为他们是百姓大众喜闻乐见的历史人物,又都是勇猛的武将出身,所以被赋予神力成为了与神荼郁垒和钟馗一样的神。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恐惧,对妖魔鬼怪的恐惧,逐渐减,而对于丰富的物质生活的追求,则更上一步。所以避邪功能逐渐退居次要,而祈福功能越来越重要。人们祈求长寿安康,所以门人中出现了寿星佬的形象。人们祈求发家致富,掌管着财富的财神赵公元帅,也就应运而生。也许是,对于财富的追求,过于强烈,在赵公元帅之后又有招财童子,戏蟾刘海,等等等等,很多招财进宝的形象出现。除此之外,加入过门神行列的还有送子娘娘,赐福天官,等一系列人物。
门是进出住宅门户的入口,所以,将神像至于门上,祈祷神明,希望将魑魅魍魉,拒之门外,而将过滤出的福气好运,通过门带给住宅中的一家人,这是我们的古老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