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深躬地方史,讲一个襄阳司马徽吧。
先上干货,司马徽并不是借诸葛亮而留名的。套用现代话说,司马徽在当时是知名导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他教出来的优秀学生,可不止一个两个。就算没有卧龙凤雏,照样青史留名。

这时候有人会来挑刺说:记载上并没有明确说庞统、崔州平、孟公威、徐元直等人是司马徽的学生,相反,依据记载,庞统与司马徽更像忘年交,像朋友。所以 这些不算数。
好吧,我想说的确实不是这些网络上曝光率高的人,冷知识嘛,当然是说曝光率不高。
先说东汉末年的蜀地,文化上比较落后,缺少与中原媲美的文人名士。当时地方豪族中有政治追求的人,自然会外出求学。到哪里去呢?
北方大乱,大量的名士逃到了襄阳,在刘表的庇护下,形成了一个荆襄学派,里面有精通雅乐的杜夔,有教授《易经》的宋忠,还有擅长书法的,擅长写赋的,真是想学啥都有人教。
他们还合编了一本书,署名刘表,叫《五经章句》,应该是对五经的注解,类似于后世朱熹编的《四书章句集注》,属于当时主流价值观的权威书籍。

图片来自网络,非襄阳的学业堂
襄阳的大名士这么多,也不能闲着啊,在襄阳城南办个学业堂,让大名士都去讲讲课,培养下一代。
根据《三国志卷四十二》记载:蜀地的梓潼人尹默、李仁就游学荆州,跟司马徽、宋忠学习。在两人的传记里提到的老师只有司马徽和宋忠二人,足见二人在学业堂的地位。
还有:《三国志卷二十一》记载,南阳安众刘廙十岁,在上堂的时候,偷偷地玩,不听讲,司马徽就摸着他的额头说“"孺子,孺子,'黄中通理',宁自知不?”翻译过来,大概意思就是:小娃娃啊。别玩了,你来翻译翻译“黄中通理”是啥意思么?

司马徽摸头,会不会是这样。
读到这段的时候,我很奇怪为啥会记载这件小事,而且并没有记载刘廙是如何回答的。这件小事也没反映出刘廙有多聪明。我估计作者写这段,是想说刘廙师从司马徽,名师出高徒。
到这里就完了么?不。
《三国志卷四十八》记载:丹扬刁玄在蜀地的时候,得到了一本司马徽与刘廙论运命历数的小册子。刁玄假托司马徽与刘廙之名,在里面加上几句:"黄旗紫盖见於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 ,然后献给孙皓。
孙皓人菜瘾大,顿时觉得天命在我,于理带着一大帮家眷、士兵向西游行,以顺应天命。结果半路上遇到大雪天,冻死了不少人。士兵饥寒交迫,都觉得假如魏军打来,我们就投降。孙皓只好悻悻而返。

从此事来看,司马徽在当时的名气确实不小啊,否则也不至于让孙皓这么兴奋。
司马徽的教育成果如何?不提诸葛亮、庞统他们。还是讲尹、李、刘三人。
刘廙投靠了曹操,在许昌做官。要知道当时的中央可是人才济济,像孟公威、崔州平都没当上多大的官。
曹操辟刘廙为丞相掾属,转五官将文学,文帝继位,命刘廙通草书。都是做秘书工作的,胸中没有点墨水还真应付不了。他著书数十篇,与丁仪共论刑礼的文章也流传于世。最终拜关内侯。
尹默、李仁完成学业后回到了蜀地。刘备带大量荆州人入主四川,对曾经在荆州游学的尹默、李仁自然会有亲近感,说不定他们中间有些人还是同学呢。所以尹默的仕途比较顺利,尹默还给后主刘禅讲授《左传》,足见其学问水平。
李仁的儿子李譔受到李仁和尹默的教育,知识面广博,受到后主刘禅的喜爱。李譔著书颇多,其中《益部耆旧传》有部分内容流传至今。十足的蜀中大儒。

从这三个学生来看,司马徽的教学水平应当还可以。(防杠精,补一句,这里也有宋忠的功劳)。
说了这么多,司马徽主要教授什么呢?看尹默 的传记,“皆通诸经史,又专精於左氏春秋,”看刘廙传记,司马徽说的'黄中通理'出自易经。综合来看,司马徽教授的就是当时主流的经学,就是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之类的。
所以司马徽并非徒有虚名的隐士,他就是一个教授汉代主流学科的老师。他能教出这么多有出息的学生,青史留名不在话下。
所以司马徽亦是襄阳先贤中的一员,而且是十分耀眼的一员。
(加个防杠补丁,司马徽是颍川人,寓居襄阳,司马光在《通鉴》中称其为襄阳司马徽)

水镜庄的历史记载,我准备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