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实上现在很多家庭都是双职工,这是父母自我社会价值得到实现的需要,也是家庭保持收支平衡的需要,更是社会大环境的需要。因此,父母一方全职在家带孩子,对大多数家庭来说是不现实的,所以隔代教育就变得很普遍了。
那么,隔代教育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呢?我想这是大家比较关心的。
首先,就是教养孩子的方式差别
新时代的父母可能在孩子出生前,就接触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包括孩子不同阶段的心里和生理发展状况,并愿意试图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去辅助孩子顺利成长。
而祖父母一代通常是经历过比较艰苦年代的人,因而第一关注的可能都是孩子穿得暖不暖,吃得饱不饱,总是下意识的担心孩子会饿到冻到。这是一种自我投射,自己小的时候可能很匮乏,渴望更多美好的事物,渴望不再忍受寒冷等等。因此,就容易投射到孩子身上,造成对孩子过度关爱。
同时因为他们这一代人的苦难经历,导致他们在养育孩子的那个阶段,没有条件对孩子有足够的照顾,也不懂怎样照料孩子。因而,就可能留下两个层面的问题。一种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留下很多遗憾,没能够给孩子更多,让孩子也跟着吃了苦受了罪,所以很想弥补,这些都会一股脑的倾泻到孙子辈的孩子身上。另一种是,他们没懂得如何去照料孩子,可孩子也长那么大了,看起来也很不错,就容易形成一种错觉,养孩子很容易,吃饱穿暖,还愁啥?所以不把儿女的育儿观念和教育理念放在眼里,觉得那都是吃饱了撑的,没事闲的,他们又没当过父母,根本不足信,孩子反正都能好好长大。
再加上老人事事包办的作风,其实老人除了对孩子溺爱的心里之外,还有一层隐藏的心里,就是经历过苦难生活的人,对物品的珍惜是下意识的,甚至几乎本能的。因而他们受不了孩子弄脏衣服后洗不出来,就不能要了,孩子自己吃饭可能会打碎碗盘等等。所以他们会非常不自觉的阻止孩子尝试,而会代替孩子去完成。这严重阻碍了孩子自己的动手能力。也会进一步的阻止孩子独立性发展,容易培养出事事依赖他人,而且觉得理所当然的性格。
二,就是教育方式的差别
父母因为自己年纪轻,会有比较强烈的探索精神和意识,加上如果对儿童教育有些了解,会更愿意支持孩子独立动手的能力,支持孩子的自我探索,支持孩子对世界的探索。
而祖父母因为年龄较大,探索精神相对来说比较弱。他们对孩子关注的侧重点,往往是孩子安不安全,同时,还有很多祖父母思想负担比较严重,常想着儿女让帮着带孩子,千万不能出什么事,要不然这把老骨头也就交代了,无颜见儿女,更没法活下去。所以祖父母照顾孩子,容易安全范围缩得较小。只要自己看着孩子不出事,哪怕就让孩子天天在家里面玩也行。
同样的心里,祖父母也害怕孩子哭闹,一则是孩子哭闹自己心烦,受不了。二则是,觉得自己没带好孩子,孩子父母回来了可能会不高兴,或者担心孩子哭坏了。因而,孩子一旦哭闹,祖父母就更可能满足妥协他的要求,比如一直看动画片,玩iPad,或者给零食吃等等,以便于止息纷争。
这是一个规则的设立和遵守的问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祖父母的规则常常因为妥协容易变得被动,让孩子对大人的话慢慢失去尊重,他会觉得大人说的话是没分量的,大多只是吓唬自己,其实根本不做数的,他们就不会再去遵守规则了。
还有些祖父母会干涉到孩子与孩子间的游戏中,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亏,总是时不时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孩子之间的问题。
这些会带来哪些问题呢?首先,限制孩子的探索精神,会非常大程度的局限孩子的智商因为孩子对世界的理解,是通过不断自我探索中完成的,如果孩子长期被拘禁在小范围内,探索意识会明显减少,会变得相对保守,固步自封,失去孩子的活力与热情。
而对孩子的哭闹无原则妥协,会造成孩子以这样的方式应对世界的习惯。孩子会产生一种错觉,这个世界的大人都是围着我转的,我要什么你们就得给我什么,得不到我就哭我就闹,你们就怕我了,我就可以得到满足了。这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发展,看起来飞扬跋扈,他要怎样就得怎样的小霸主。其实常常是遇事最没有定力的孩子。
而参与孩子与孩子的相处中,会阻碍孩子在团体中与他人相处能力的发展,孩子会想遇到事情家长会帮我解决,没人敢欺负我,我有后台,因此,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被限制了,也不利于与朋友培养深入的友谊和感情。
三,家庭文化差异
这种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年轻的父母相对愿意夸奖孩子,给予孩子鼓励的时候拥抱,亲吻脸颊等一些直接的表达方式。而祖父母更愿意去满足孩子的需求,更容易让孩子赖着自己,去抱着背着代替他走路,却不容易有这种肢体上爱的表达方式。因而给孩子的感觉就是,你是帮他的,你就像他的仆人,而不是去爱。
那么隔代教育可能存在那么多问题,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呢?
首先,老人来之前,夫妻之间就要做一个深入的沟通,去清晰明确孩子的职责在自己身上。两个人要各自承担怎样的角色。即使老人来了,也要保证两人下班之后,孩子的教育任务要回到父母双方身上,只有父母担起了父母的责任,才能给孩子撑起一片天空。父母毕竟年轻,在照顾成长的孩子的过程中,可塑性很强,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去随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其次,老人来到家里之后,年轻父母要去跟老人好好沟通,确定责任范围,让老人安心,也同时减少他们的压力。同时,明确孩子始终是父母的孩子,父母尤其是母亲才是照顾孩子的第一位角色。这是在生物学上自然存在的规律,去争取老人能够把教养的大部分责任仍然留给父母。
第三、给予老人信任与尊重,问题肯定会有,这是无法避免的差异造成的。你觉得你的方式对孩子好,他们觉得是胡扯,管东管西是信不过他们。所以遇到问题要先处理自己的情绪,明确在孩子的教育中,这件事情是否触及你家庭教育的底线。然后,尽可能心平气和的跟孩子的祖父母沟通,说出这样对待孩子不恰当的地方在那里,可以调整成怎样的方式对孩子更好。不要让老人家觉得你在挑他的毛病,指责他,这会让他很难接受。本身老人容易自持长辈的身份,觉得自己没什么错,当初自己孩子也是这么过来的。现在被晚辈当面指出问题,就很容易面子上过不去,因而陷入情绪当中,甚至引发家庭战争。所以在沟通之前,要给足老人尊重的表达,让老人觉得只是沟通,而不是指责,那么有分歧就不可怕,只要不是情绪恶劣的争吵,孩子也不会被吓到,而是会看到分歧,意见不统一是一种正常的人类社会现象。
如果感觉自己说的话老人不相信,或者容易让老人没面子,其实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带着老人去参加一些亲子教育的讲座,或者在家里看一些亲子教育的DVD,多做些这样的功课,潜移默化的改变老人的想法做法,这是比较圆融的智慧的做法。因为老人大多是权威的信仰者,而且他们也一样希望孩子将来是好的,当他们看到教育专家这样说的时候,就会很乐意去做,甚至比你还要积极,你看他们经常听养生专家说的话,有多么虔诚就知道了。
跟父母是最好的,实在没办法给公婆或者娘家父母带的吧,第一,老人要有精力,有责任心,有能力跟监管的能力,很多老人跳广场舞,打牌造成的悲剧要谨记!是这样的老人宁愿吃糠咽菜不要把孩子给他们带!第二,老人必须是要注意卫生的,居住环境要好,有的老人不爱卫生对孩子也不怎么上心,别丢了饿了,说难听的,只要在身边活着就行。这样的老人不可以,环境的好坏不是重点,在垃圾的猪窝有个爱卫生的主人它都是干净的!第三,真心对待孩子。不会觉得是累赘,有的老人带孩子觉得烦,自己该享受儿子的孝敬的怎么还得给他们带孩子了?对待孩子就有点不耐烦,打骂常有!有的老人嫌弃在外打工的父母给钱少了,往家寄钱慢了'就拿孩子出气!心态要好!毕竟,孩子也是你们的后代,你们不是给别人带孩子,他们在外面也不是在享受!最重要的,还是把孩子带在自己的身边
上一篇:炸鱼香肉丝为什么总往一起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