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0年,秦国派王龁攻打上党。上党被攻克,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
赵国于是就派老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去接应上党的百姓。
这么一来,秦国索性就攻打赵国,赵国一连和秦军打了几仗,都没有取胜,甚至有一位副将和四个都尉还阵亡了。
赵国屡次打败仗,廉颇下令坚守不出。
这时候,赵王以为廉颇损兵折将,害怕了,于是就斥责他。秦国看出赵王不信任廉颇,使用反间计离间赵王、廉颇君臣。
秦国去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国所害怕的只有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至于廉颇好对付,而且他也快投降了!”
赵王听到了这话,信以为真,于是就起用赵括去代替廉颇。
赵括虽然在当时有点名声,但却是个只知道死读书的人,不知道随机应变。他根本不知道灵活应用兵法,却自认为天下无敌。
赵王身边的蔺相如劝说赵王,不要用赵括,赵王不听,仍要一意孤行。等到赵括要出发前,赵括的母亲急忙向赵王上书,说赵括不能得到重用。
赵王问为什么,赵括的母亲说:
“当年赵括的父亲赵括还在世做将军的时候,他亲自捧着碗去招待的人有几十位,他的朋友多达几百人 。
大王和宗室王族给他的赏赐,他都会拿出分给士兵,且他一旦接受命令开始,就不再处理家事了,对待国家大事十分重视。
而赵括刚做了将军,就向东高坐,接受别人的拜见,大王给他的赏赐,他也全部拿回家藏起来,去买良田大宅。大王您以为他和他的父亲很像,其实他们对待打仗这事的心思完全不同。所以千万不能派赵括去。”
老太太为了自己儿子不给你赵国惹出祸事,可谓用心良苦。可是赵王根本听不进去,还是执意任用赵括为将。
赵括的母亲见赵王意志坚定,这事没有了转圜的余地,但又不想自己被赵括牵连,于是就提出,万一赵括以后出了什么差错,希望赵王不要治她的罪。
赵王答应了。
赵括被任命为大将,秦王的计谋达成,高兴之余他暗中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王龁为副将。
阵前换将是兵家大忌,且赵王是把作战经验丰富的廉颇换下,改换上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秦国这边却正好相反,武安君白起“战神”名号在外,在当时他说第二,估计没人敢说第一。
赵括一上任就全部推翻原来的规定,调换军官,下令出击秦军。
而白起那边早有完整的作战方略,他先是假装败退,并预先布置好两支骑兵准备截击。
赵括乘胜追击,到达秦军营垒,秦军坚守不出,难以攻下。
这时候,秦军一支两万五千人的军队切断赵军的后路,另外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堵住赵军回去的通道,粮道也被断绝。
就这样,赵军在赵括的带领下,完全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秦王听到赵军的粮草通道已经被切断,亲自到黄河以北征召15岁以上的百姓调往长平,进一步阻断赵国发救兵和粮草。
齐国、楚国见状救援赵国,赵国缺乏粮草,向齐国请求支援,齐国拒绝。
就这样,赵军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只能互相残杀,互相吞食。
赵括被逼入绝境,实在想不到什么好办法,派出四支队伍,想要突围,结果却失败。赵括亲自上阵领精兵肉搏,最后被秦兵射死。
赵括死后,赵军全线溃败,四十万人全部向武安君白起投降。
秦国获胜,白起以赵军反复无常为由,将投降的赵国士兵全部坑杀,只放出二百四十个年纪小的回到赵国。
长平一战,赵国一共被杀四十五万人之多,赵国损失惨重,全国上下都十分震惊。
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赵国的邯郸,有一年多时间,赵国基本不能保全,幸亏有楚国和魏国出兵来援助,才解了邯郸之围。
赵国遇到如此大祸,全由赵括而起,但是任用赵括的赵王,也不是没有过错。
赵括的母亲更是有言在先,再三规劝赵王不要任用赵括,可赵王根本不听。所以就算赵国遇到如此地步,赵王还是履行承诺,没有因为赵括的事株连赵括的母亲。
赵括的母亲临出征前跟赵王说了:我的儿子不能出征,他没那个能力,您非得让赵括领兵,您得答应我,万一打败了要免了我家的罪。赵王就这样稀里糊涂的答应了。
大家知道,春秋战国虽说礼崩乐坏,但承诺基本上都是遵守的。所以即便是长平惨败,赵括家也是得到了善待。
为什么长平之战那么惨烈,赵王没有迁怒赵括家?
首先是因为廉颇也坚持不住了,他擅长骑兵作战,迫于地形和秦军新装备的远程弓弩阵,他的骑兵不利于展开作战,一直处于守势。持廉颇如果没有被换下去,长平之战结果翻盘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史记》这是司马迁说的。
学习历史教科书之外,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观点和知识体系。
所以赵王不得不启用新人,以此改变战局。(赵括自己辜负期望是他自己能力不行的事儿,当时的形势赵王只能换人)他当然知道启用新人的风险。老将廉颇都受不住,迁怒于一个新人真的没有必要。
第二,赵括虽然纸上谈兵、指挥失利,但他没有叛逃,是真的战斗到最后一刻,并且以绝对劣势打的秦军伤亡惨重。
要不您觉得秦军为何要坑杀赵卒?
泄愤。
跟六国打从来都没有过这么艰难,秦国战死十余万,伤着数万。在赵卒投降前,秦赵的战损比真的想差不多。四十万人被坑杀,是后来投降以后得事儿。
如果这四十万人知道打输了要被坑杀,而不是被关几天送回去,长平之战都不一定是这个结果。赵括虽说有错,但他的英勇杀敌也是可歌可泣的。
第三,刚刚开头说了,赵括的母亲不同意赵括带兵。 赵括的父亲那是鼎鼎大名的赵奢,(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那位)他的遗言都是赵括不能带兵,你赵王固执己见,凭什么还要迁怒赵括的家人。
所以,长平之战后,出于对赵括父亲的感念和赵括母亲出征前求来的保命符,赵括这个家族没有受到牵连。
上一篇:《易经》是科学吗,《易经》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