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从诸葛亮自述,我们知道“草庐”是考察躬耕地的重要指标,然而查看湖北襄阳一带的历史记载,全是“亮家”“宅院”、“故宅”,即砖瓦房,和诸葛亮说的“草庐”格格不入,所以躬耕地一定不在“今湖北襄阳一带”。
实际上,我们知道诸葛亮先随叔父诸葛玄投奔荆州牧刘表,叔父死后诸葛亮才“躬耕于南阳”。
“襄阳说”认为诸葛亮自谦,即“草庐”实为宅院,那我们要问了:“古隆中”里面的“草庐”是怎么回事?难道是宅院??
“襄阳说”不要忘了,不仅诸葛亮说“草庐”,陈寿也说“草庐”,后世的刘禹锡等人也说“草庐”,难道他们都是自谦?
时左将军刘备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三国志·诸葛亮传》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陋室铭》
诸葛庐碑“在南阳城西南七里”——赵均《金石林时地考》
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免耕数百里,至此截然而住,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大明一统志》
诸葛草庐,在南阳县西七里卧龙岗——《大清一统志》
可见诸葛庐就在南阳卧龙岗,就是躬耕地“南阳”。
既然诸葛亮躬耕地、三顾地都不在“古隆中”,那么“隆中对”这个名字就有问题了,因此建议改“隆中对”为“草庐对”或者“南阳对”。
东汉的南阳郡和南郡,只有一字之差,都属于荆州,南阳郡在荆州的最北方,与南边的南郡相连,南郡中庐县与南阳郡邓县,隔江(汉江)相望。
南阳郡,是荆州人口最多,最富裕的地方,郡治南阳城,也称宛城,东汉的“南都、帝乡”。曹操“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这里面的南阳,就是指的南阳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也是指的南阳城。
南郡,郡治江陵,赤壁之战“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至南郡”,“备、瑜等复追至南郡,曹公随北还,留曹仁、徐晃于江陵”和孙刘联军对峙,曹仁弃城,退守襄阳,周瑜在江陵就任南郡太守。这里面的南郡多指的“江陵”。
因此,南阳,郡、城同名(如长沙),南阳一词多指南阳城(宛城),如果讲南阳郡内某地,常常以南阳X县全称,或只称呼县名,像“先主屯新野”,“火烧博望”等。南郡,郡、城不同名,单说南郡多指江陵,郡内某地就称南郡某县、或至呼某县名。
结论,诸葛亮说自己“躬耕于南阳”,准确居住地址,就在南阳城西郊卧龙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