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瓢虫
这个应该是很多人都知道的益虫了。
1捕食昆虫
成虫和幼虫捕食蚜虫(棉蚜、麦蚜、豆蚜、菜蚜、玉米蚜、高粱蚜)叶螨、白粉虱、、玉米螟、棉铃虫、介壳虫等害虫的幼虫和卵。
2利用方法
七星瓢虫,在田间散放时边走边放,为求散放均匀。
(1) 掌握好散放时间,以傍晚时散放为宜。因为傍晚气温较低,光线较暗, 七星瓢虫活动性较弱,不易迁飞。
(2) 采用成虫和幼虫混放。因为幼虫没有迁飞能力,不会逃逸,而它也有吃蚜虫的本领。
(3) 散发前一天停止喂食,再进行散放,可以降低七星瓢虫迁飞活动能力。
散放后两天内,不进行中耕和其他田间管理,以免使七星瓢虫受惊迁逃。
3具体应用
七星瓢虫在大田和保护地均可使用。
释放虫期一般为成虫和蛹期,在适宜气候条件下,也可释放大龄幼虫。在温室、大棚等保护地,也可释放卵液。
(1) 释放成虫
释放成虫的数量,一般是每亩放 200-250 头。
释放后及时进行田间调查,以瓢蚜比为 1:200 时为宜,高于200 倍时,则应补放一定数量成虫,降低瓢蚜比,以保证防效。
注意:在田间,七星瓢虫释放后,易受麻雀、小鸟等捕食,可适当增加释放虫量。在温室、大棚等保护地,按 1 头瓢虫控制 200 头蚜虫释放成虫。
(2) 释放蛹。
一般在蚜虫高峰期前 3-5 天释放。
将七星瓢虫化蛹的纸筒或刨花挂在田间植物中、上部位,10 天内不宜耕作活动, 以保证若虫生长和捕食,提高防效。
(3) 释放幼虫。
在气温高的条件下,如气温在20-27℃,夜间大于10℃时,释放幼虫效果好。方法是将带有幼虫的纸筒或刨花,采点悬挂在植株中、上部即可。
可在田间适量喷洒 1%-5%蔗糖水,或将蘸有蔗糖水的棉球,同幼虫一起放于田间, 供给营养,提高成活和捕食力。
(4) 释放卵。
在大田或保护地,气温不低于 20℃条件下,可以释放卵。
释放时将卵块用温开水浸渍,使卵散于水中,然后补充适量不低于 20℃的温水, 再用喷壶或摘下喷头的喷雾器,将卵液喷到植株中、上部叶片上。
喷洒卵液后 10 天内不宜在垄间进行农事活动,以保证卵孵出幼虫,并提高成活率。释放的瓢蚜比应适当降低,一般为 1:10~20 为宜。
螳螂
1捕食害虫
螳螂为陆栖捕食昆虫(肉食性),凡是昆虫中的小型种类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蝇、蚊蝗、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都是其适宜的猎捕物。甚至蝉、飞蝗等大型昆虫,也是它们的捕食对象。
2利用方法
螳螂饲养释放,将2 龄若虫,于释放前停食 1~2 天。在释放前一天晚上,将其诱集在纱布上。次日清晨,每亩按10~15 个点投放100 头左右,并根据害虫发展情况, 随时补充投放。
在释放前,田边要挖深沟,防止蝗螂扩散外逃。
在 6 月上中旬分三次释放,每次间隔10 天,使田间虫态龄期相差3一4 龄,错开脱皮时间,始终保持蝗螂对害虫的控制能力。
草蛉
1捕食害虫
捕食主要是在幼虫和成虫时期,以幼虫期捕食量大。
可捕食蚜虫(松蚜、 柳蚜、桃蚜、梨蚜等各类蚜虫)、介壳虫、木虱、粉虱、红蜘蛛等昆虫。
捕食多种昆虫的卵和蛾类的幼虫,还可捕食昆虫排泄的蜜露、植物蜜腺的分泌物和花粉。
但也捕食一小部分益虫,如食蚜蝇。它们同类之间也会互相残杀。
2释放条件
草蛉卵:释放条件,温度15-28℃,湿度60-80%左右。
应用范围:大棚及大田茄果类。
防治对象:蚜虫、红蜘蛛、棉铃虫卵等。
草蛉 3-4 龄幼虫:释放条件,温度 15-28℃,湿度 40-60%左右。
应用范围:叶菜及果树。
防治对象:蚜虫、红蜘蛛、棉铃虫卵等。
草蛉成虫:释放条件,温度15-28℃,湿度20-70%左右。
应用范围:大田作物、果园果树等。
防治对象:果园多种蚜虫、叶螨、介壳虫、叶蝉、蓟马以及蛾蝶类小幼虫和昆虫的卵。
3具体应用
(1) 投放成虫
温室一般按益害比:1:~1:20 投放,或每株放3~5 头15 幼虫。连续或间隔一周释放, 共释放2~4 次。投放时间以早晨为宜。
(2) 投放幼虫
方法有单头投放和多头投放。
单头投放:将刚孵化的幼虫,用毛笔挑起放到发生害虫的植株上。
多头投放:将快孵化的灰卵用刀片刮下,另用果酱瓶装入定量无味 62 锯末,每50 克锯末可接入草蛉灰卵 500~1000 粒,并加入适量米蛾卵(1:~1:10 的比例) 作饲料,然后用纱布扎紧口,放5 在25℃左右的室内,待其孵化,当有80%的卵孵化时,即可投放。
食蚜蝇
是常见的天敌昆虫,以幼虫捕食蚜虫而著称。但实际上,还有不少食蚜蝇种类, 它们的幼虫并不捕食蚜虫,而是植食性或是腐食性的。
1捕食类型
捕食性种类则以捕食蚜虫为主,是蚜虫、介壳虫、粉虱、木虱、叶蝉、蓟马、鳞翅目小幼虫等的有效天敌。
成虫体小型到大型。体宽或纤细,体色单一暗色或常具黄、橙、灰白等鲜艳色彩的斑纹,某些种类则有蓝、绿、铜等金属色,外观似蜂。头部大。雄性眼合生,雌性眼离生,也有两性均离生。
和蜂的区别:
食蚜蝇属于双翅目,即体上只有一对翅膀,而蜂类属膜翅目,体上有二对翅膀;食蚜蝇的触角短,而蜂类触角较长;食蚜蝇的后足纤细,而常见的蜜蜂等蜂类有比较宽阔的后足,用以收集花粉。
2应用
人工饲养释放
有实例大灰后食蚜蝇经人工饲养后放入温室中,在防治黄瓜和西葫芦上的蚜虫上取得了良好效果。
传粉作用
食蚜蝇成虫早春出现,春夏季盛发,性喜阳光,常飞舞花间草丛或芳香植物上, 取食花粉、花蜜,并传播花粉,其重要性仅次于蜜蜂,对个别作物而言其作用大于蜜蜂。
螳螂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种益虫,在日常生活中也并不少见,但要说真的对其非常了解的话,恐怕有关于螳螂的“性食同类”行为深入人心。
直接听“性食同类”这个专业名词或许大家无法理解,其实就是出现在动画片《黑猫警长》里,螳螂小姐吃掉自己心爱丈夫的行为,相信这个片段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童年阴影”吧。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身为一只雄性螳螂,一生只交配一次,可怜有的交配还会被对方吃掉,难道雄性螳螂的价值只是交配麽?关于这些问题,今天这篇文章希望能解答您的疑惑。
雄性螳螂为什么会被吃?
螳螂有很多品种,根据相关专业人士的记载,除了极地之外全球螳螂的种类超过2400种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主要以害虫喂食的益虫,却有着令人瞠目结舌的“怪癖”,据传言一对螳螂在交配后,母螳螂会将公螳螂拆吃入腹,公螳螂也是心甘情愿被当成食物,只为满足母螳螂孕育后代的营养需求。
这样广为流传的说法也是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而站在专业科学的角度,事实是否真实如此呢?
其实在世界最著名的《昆虫记》中,就有记录了公螳螂在交配后,是如何被母螳螂吃掉的过程画面。
而之所以出现这种行为,生物学家通过实验分析后发现,这是因为在公螳螂的体内,确实是有一种丰富的营养物质,而孕育后代这个过程中,母螳螂需要消耗的能量是异常惊人的,公螳螂体内的这种物质可以满足母螳螂的营养所需。
这样乍一听,还真的挺让人感动,为了能够繁衍后代,雄性螳螂居然会做出如此大的牺牲。
然而在这之后,又有专家提出了质疑——雄性螳螂真的是心甘情愿充当“营养剂”的麽?
雄性螳螂一定会被吃么?
公螳螂真的是心甘情愿被母螳螂吃掉麽?对于这个问题,有专业人士进行了实验研究。
《Biology Letters》杂志上曾刊登:“不是所有的雄性螳螂在交配后都会被雌性螳螂吃掉,有些雄性螳螂可以侥幸逃脱。”这一说法也是直接对此问题进行了否定。
早在1984年,生物学家里斯克和戴维斯就用常见的中华大刀螳螂展开了相关的研究,通过观察和研究30次交配过程,他们发现,当雌性螳螂交配前饱食的情况下,就不会出现蚕食雄性螳螂的情况。
到了1987年,研究人员再展开类似的实验,不过这次为了更加证实猜想,实验人员分为了多种情况,让不同实验组的雌性螳螂保持不同的饥饿度,实验最后发现,雌性螳螂是否会选择将雄性螳螂吃掉,取决于是否足够饥饿。
《生物学通讯》上也曾发表过一篇论文,文中指出——在完成交配任务前,大部分公螳螂都会选择开发逃脱手段或者是保全自己的措施
这也就是说明,公螳螂也是“惜命”的,也不希望交配后便一命呜呼。
自然环境生存下的选择
螳螂的这种行为就是“性食同类”,要知道这可不是螳螂独有的现象,在自然界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实例,比如我们所熟悉的黑寡妇蜘蛛。
性食同类的行为在我们看来或许确实比较残忍,但这也是想要在大自然生存所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毕竟就拿螳螂来说,大多数螳螂的寿命仅有一年左右的时间,所以后代的繁育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这个过程能够顺利成功的进行,那就必需要作出一些放弃和牺牲。